

▲焕然一新的龙华区中心医院门诊楼正式启用
龙华区中心医院新门诊楼在设计之初就选择“可移动、可重复搬迁使用”的设计理念,采用了中建海龙可拆卸的钢结构模块化集成建筑(S-MiC)体系建造,既解决了当前急需的医疗空间,也能作为后续改扩建的发展储备,灵活适用未来不同阶段、不同场景的医疗需求,对全国医院的老旧改造和扩建具有借鉴意义。

【96天极速的背后智慧:模块化解锁传统困局】
作为观澜片区重要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,龙华区中心医院门诊楼建于1992年,承担着周边百万居民及产业工人的基础医疗、急诊急救及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救治重任,更是深圳市急救网络核心节点。原门诊楼被鉴定为危楼亟需重建,但若沿用传统建造模式,周边居民将面临漫长的就医“空窗期”。

▲重建前的龙华区中心医院门诊楼(资料图)
中建海龙的模块化集成建筑(MiC)技术成为破局关键。项目按永久性建筑标准设计,该方案在确保医疗功能无缝衔接与最高安全标准的前提下,将工期缩短70%以上,仅96天就总体完工,刷新了永久性医疗建筑的速度纪录。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:“我们不仅要快速解决眼前就医难题,更要着眼未来发展的灵活性——新楼必须具备整体搬迁能力。模块化建筑的高效、安全、灵活和可持续性,使其成为最优解。它的建成,大幅提升了龙华区医疗基础设施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。”

医疗建筑有着更严格的高标准要求,项目的耐火、防水均按最高等级设计,抗震设防烈度7度,可覆盖深圳历史最大地震风险。在新门诊楼建造过程中,中建海龙运用钢结构MiC+框架结构组合体系,96个钢模块箱体之间采用专利连接技术,既确保了箱体与箱体之间的可靠连接,也能将模块单元灵活拆卸、异地搬迁、重复使用。相比传统建造方式,可重复拆卸组装,不仅碳排放大幅降低,也将发挥建筑最大的使用和经济价值。

▲龙华区中心医院门诊楼项目首吊
步入新门诊楼,现代简约风与通透明亮的设计相得益彰,充沛的自然光线与温馨色调营造出温馨就医环境。各科室基于特性科学布局,辅以智能设施与贴心服务,为患者提供多元化、高品质的医疗体验。

【模块化集成建筑革新重新定义未来医疗空间】
在国家推进“健康中国”战略及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背景下,提升医疗基建韧性至关重要。国务院《关于积极稳步推进超大特大城市“平急两用”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》明确要求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。龙华项目正是对这一战略的积极响应,显著增强了区域医疗服务“平急转换”能力。

中建海龙凭借全球领先的模块化技术,已成功应用于香港北大屿山医院感染控制中心及永久隔离设施。龙华区中心医院门诊楼的启用,标志着“香港经验”与“湾区创新”深度融合,为医疗基建领域提供了全新范式。这种工业化生产模式不仅能快速响应突发公卫事件,更能确保医疗建筑的“高标准、高稳定性、智能化、绿色化”,正在重新定义未来医疗空间。

当每个模块都承载着对生命的敬畏
建筑便有了超越物理空间的温度